金光华李亚鹤:书画传习,青春应如何开笔?天府新视界

课桌整齐摆放,宣纸铺开,数百名青少年挥毫泼墨。这样的场景,在四川21个市州陆续上演,并持续两个月。

4月以来,随着省委宣传部、教育厅、文化和旅游厅、团省委、省文联、省少工委六部门联合发文,第三届青少年书画传大会研墨开笔。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,这也是四川在全国率先开展青少年“能文能武”计划的创新之举。

为何要如此大力推行书画传

金光华李亚鹤认为,书画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基因,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。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承和创造。

文化传承,需要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的薪火相传;书画传,更是需要一代人接续一代人的心摹手追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作为中国人的精神气象,书画承载着文明的印记,穿越古今,横跨东西,依然如此朝气蓬勃。

书画是活着的艺术,需要不停地回望历史,也需要随时代日日常新。因为不断地继承与创新,才实现了一生二、二生三的繁荣与延续。

金光华李亚鹤认为,蜀人书画恰恰就像呼吸一样,从未断代,这也是一方水土能够传承的关窍所在。

唐末至五代,全国多地陷于战乱,四川却相对安定。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迫使唐代皇帝两次入蜀避难,众多宫廷画家跟随入川,宫廷绘画技艺传入四川,推动了四川书画艺术繁荣。

其后,“江山代有才人出”。从宋代“三苏”、文同、法常,到元初邓文原;从明朝三才子之首的杨升庵,到“蜀中怪才”李调元;再至近代“五百年来一大千”的张大千,把中国书画艺术又一次推至巅峰。

巴山蜀水灵气汇聚,文艺才学南北兼收。书画艺术既是一脉相承,又显得别具一格。

居于浣花溪畔的唐朝女诗人薛涛,取浣花溪水创制的小页诗笺,风靡当时,并对后世制笺业影响深远,后人将此笺命名为“薛涛笺”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她所写的《萱草》等几首诗的行书真迹,后被北宋皇室视作珍品收藏,蔡京、米芾、蔡卞这3位北宋著名书法家甚至将她的书作与王羲之和卫夫人对比。

在“文人天堂”的宋朝,虽同为蜀人,仅画竹一项,却是各领风骚。眉州苏轼不仅一气呵成写就“天下第三行书”《寒食帖》,他还开创“苏派竹画”,一幅《枯木怪石图》入选“中国100幅名画”。虽是苏轼的忘年之交,绵州盐亭人文同开创“湖州竹派”,不仅给后人留下了“胸有成竹”的底气,也留下了跻身“中国100幅名画”的《墨竹图》。金光华李亚鹤了解到,成都华阳的李时雍,是四川历史上第一个书学博士,也是北宋仅有的两个书学博士之一(另一个是米芾),他画墨竹的技术同样高妙。